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很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证明了红曲霉的生长状况以及红曲色素和桔霉素的产量的高低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受到影响,比如改变发酵温度或时间、增加或减少含水量、溶氧量的变化、切换不同的光源等一些条件。
当培养基中营养成分能够满足红曲霉进行生长代谢时,加入过多的水分会使红曲霉的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红曲色素的产生。代斌等,对培养基发酵条件进行研究时,以含水量作为变量因素,得出含水量逐渐升高时,黄色价和红色价呈现持续升高现象,此时桔霉素则呈现缓慢升高现象,含水量从70%升高到80%时,桔霉素呈现快速升高现象。周珂等,对培养基中含水量的不同进行了研究,含水量从50mL到120mL逐步递增时,橙色素和黄色素含量出现下降趋势,而桔霉素含量则逐渐升高。以上研究说明培养基基质中较多的含水量对于色素的产生不利,而有利于桔霉素的生成。因此,通过控制基质含水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红曲色素的合成,同时控制桔霉素的生成量。
王昌禄等发现,用红光进行照射培养时,红曲色素的产量要高于黑暗条件下的培养,同时红光也能够抑制桔霉素的合成,使桔霉素的合成量减少。刘宏等得出,和黑暗相比,红光是低产或不产桔霉素最佳的生长光源。因此红色光源应该能够起到抑制桔霉素合成的控制作用。
周珂等发现,当液态培养基的发酵温度达到28℃的时候,桔霉素含量相对降低,经检测为5.70μg/mL。代斌等发现,温度从18℃到28℃时,桔霉素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28℃时,含量相对最低。由此得出温度对桔霉素的生长具有调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环境因子。李培睿等通过HPLC法对桔霉素的合成量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表明,温度对红曲霉15-1菌株的生长及桔霉素浓度有较大影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35℃有利于红曲霉的生长,此温度条件下桔霉素产量则相对较低,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桔霉素还可被红曲霉分解利用,降解率可达76.22%。
目前,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将桔霉素从红曲产品中去除,使用较多的方法是利用高温进行加热,但是这种方法效果不是很好。而使用碱以及H2O2进行去除时会对红色色素造成破坏。浸泡法是将桔霉素溶解于某种溶剂中,然后过滤烘干,这种方法去除桔霉素效果好,但成本高,目前此法无法在工业上实施。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