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酚类化合物是指芳香烃中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生成的化合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和谷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约8000种酚类化合物,根据其结构中芳环的数量、连接分子以及环上的取代基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亚类,主要包括四个家族,即酚酸、类黄酮、二苯乙烯和木脂素。
日常生活中酚类化合物最主要的来源是水果、蔬菜、红酒、咖啡、可可、橄榄油和茶等,同时,草药、香料、坚果和藻类也可以作为酚类化合物的潜在重要食物来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食用富含酚类物质的食物有助于预防多种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并可以延缓衰老。例如,姜黄素和异黄酮类化合物可用于癌症化疗,原花青素可以治疗尿路感染,某些香豆素和类黄酮具有抗糖尿病的特性,花青素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阿魏酸被FDA正式列为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种抗氧化剂。此外,据报道酚类化合物具有保护肝脏,改善肝脏损伤和消化问题的能力。根据Pedret等的研究,身体健康、无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每人每天平均酚类化合物的摄入量约为1564.56mg没食子酸当量。摄入后酚类化合物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基质中释放、在肠道中消化吸收并进入人体代谢,这决定其对人体健康能发挥多大作用。
随着人们对酚类化合物功能活性的关注度不断加大,人们发现多酚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其中异黄酮和没食子酸的生物利用率最高,其次是儿茶素,黄烷酮和槲皮素葡萄糖苷,原花青素、没食子酸酯化的儿茶素和花色苷生物利用率最低。蓝莓多酚、花色苷、黄酮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分别为13.93%、1.95%、15.68%。生物利用度指摄入的营养成分或化合物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从食品基质中释放出来可供吸收的生物活性成分的数量或分数。这包括食物的消化转化为可供同化的物质,肠上皮细胞的吸收,最后是系统前代谢(肠道和肝脏)。通常用体外消化模型进行测定,包括模拟胃肠消化和caco2细胞模型。生物利用率包括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指的是摄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或化合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到达全身循环并被利用的比例,包括胃肠消化、吸收、代谢、组织分布和生物活性。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利用率涉及许多因素,包括它们的化学结构,与食物基质的相互作用和宿主的营养状况与遗传因素。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