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2产品及加工技术
2.1主要产品及加工技术现状
目前,八角产品有初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其中初级产品主要是八角干果和茴油,深加工产品包括茴香脑、草蒿脑、茴香醛、莽草酸和八角油树脂等产品。
2.1.1八角干果八角干果是指八角鲜果经过脱青、晒干或烘干获得的干燥八角果实,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最主要、最大宗流通和消费的八角产品。八角干果大部分直接整果使用或者粉碎后与其它香料调配用作餐饮香调料,少部分用作中药材或进行深加工。长期以来,我国八角干果加工缺乏机械化设备和工艺,一直沿袭农户分散、小作坊加工模式为主,主要采用直接晒干、杀青晒干、柴火烘干、简易土炕烘干等传统技术。杀青晒干方法具有生产成本低、干果色泽好等优点,是当前产区群众普遍使用的干燥加工方法,缺点是过分依赖天气、人工和大型晒场等条件,如果干燥不及时,容易造成八角发霉,影响外观及食用安全性,而且劳动强度大、耗时长、工效低。近年来,一些加工企业尝试采用大型、自动化机械设备进行规模化八角烘干加工,生产效率提高,但也面临一些技术问题需要去克服和解决,比如如何保持和提高八角干果产品颜色、外观和内在品质。
2.1.2茴油八角果、叶可提取茴油,鲜叶得率约1%,干果得率6%~10%,主要成分为茴脑,占85%~90%。茴油提取加工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八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的德保、那坡等地有利用八角枝叶蒸馏茴油的生产传统。目前,八角茴油提取技术已较成熟,但生产上仍以小作坊为主,技术仍存在诸多不足,如规模小、得率低、能耗大、质量差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八角资源浪费。少数企业采用较为先进的大型茴油蒸馏设备,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茴油产品质量,但投资较大,且如果应用枝叶提取茴油的运输成本较高。为了解决传统水蒸馏提取茴油技术的缺陷,蔡定建等、缪建华等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探索了从八角果中提取茴油的新技术。近年来,广西林科院发明了一种“便携式芳香油提取装置”的专用设备,既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提高了产品质量与处理效率,也便于装备和原材料的运输,适用于山区因地制宜的生产,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2.1.3茴油精深加工产品利用茴油进行精深加工,可获得一系列具有重要用途的深加工产品,包括茴油精馏分离出茴脑、草蒿脑和芳樟醇等单离产品,以及以茴脑合成茴香醛、茴香腈和覆盆子酮等系列产品。这类精深加工生产,一般由技术水平较高、拥有专门生产线的大型企业来完成,茴油原料从农户收购或者自行加工生产。经过近20年发展,我国八角精深加工技术获得了显著进步,科研机构和加工企业采用单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等先进技术加工获得优质深加工产品,还开发出精深加工合成技术,开发附加值更高的八角香料新产品。陆顺忠等研发了从八角茴香油中分离高纯度茴脑的生产工艺,茴脑产品纯度达到99.8%,得率为94.1%。关继华等研究了从八角茴香油前馏分中分离提取草蒿脑和芳樟醇的技术工艺,获得芳樟醇产品纯度达到99.4%,回收率为65.4%;草蒿脑产品纯度达到99.1%,回收率为86.9%。以天然八角茴脑为原料制备茴香醛技术日趋成熟,包括传统化学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和电氧化法等茴香醛制备技术。
2.1.4莽草酸八角果实含莽草酸可达11.57%,经过提取和分离纯化,可以得到高纯度的莽草酸产品。莽草酸在制备抗流感病毒药物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莽草酸是倍受行业关注和重点开发的八角深加工产品之一。当前,八角莽草酸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工艺已较成熟。莽草酸提取方法主要有水浸提法和有机溶剂提取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微波辅助提取、超声波辅助萃取、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等。莽草酸的分离、纯化包括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法、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法、硅胶柱层析法、分子印迹分离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等。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莽草酸提取技术和设备。如广西万山香料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出“一种从八角中提取分离莽草酸的方法”专利技术;广西林科院取得了“八角有效成分莽草酸提取的开发研究”技术成果,还研制出莽草酸提取关键技术及设备,发明了“一种八角莽草酸浸提及茴油蒸馏两用装置及应用”,促进了八角莽草酸提取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
2.1.5八角油树脂八角油树脂是由芳香油、脂肪油及树脂物质组成的混合体,含有八角的芳香成分、辛香味成分、脂肪油等有效成分。就食品调味而言,与提取的八角精油相比,八角油树脂具有香气和口味比较平衡、口感比较丰满和完整等诸多优点。因而八角油树脂广泛应用于肉类制品、调味品、软饮料、冷饮、糖果以及面包、蛋糕等食品加工业,国内外市场消费量逐年增加。由于八角油树脂是一种黏稠状液体,为了便于消费者分散使用和具备耐储存特性,人们把微胶囊技术应用到八角油树脂产品的制备当中,生产出八角油树脂的粉末状微胶囊颗粒。经过多年发展,八角油树脂提取技术工艺已较为成熟,一般以溶剂萃取法生产,常用的溶剂有乙醇、丙酮、石油醚、超临界CO2等,许多研究表明超临界CO2是提取八角油树脂最理想的新型溶剂。
2.2产品质量控制及其分析检测方法
1987年我国发布实施八角干果国家标准,之后于2006年、2016年先后对标准进行了两次修订,现行标准GB/T 7652—2016《八角》规定了八角干果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分级,其中大红八角分一、二、三级,角花八角分一、二级,干枝八角为统货不分级,从颜色、气味、果形特征三个方面规定感官指标,从果体大小、碎口率、杂质含量、水分含量、总灰分和挥发油含量六个方面规定理化指标,还规定了产品的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广西也制定了相应的八角产品质量地方标准DB45/226—2017《地理标志产品广西八角》和DB45/T 1350—2016《地理标志产品上林八角》。这些技术标准对国内八角干果产品质量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作用,分析检测方法也比较科学和便捷,但许多八角加工厂家普遍不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八角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还普遍存在含硫超标、发霉变质等问题。在现行市场大宗流通中普遍将八角干果称为“无硫果”、“硫磺果”、“水烫果”等类型,其中经硫磺熏蒸的八角果占了相当比重,主要是此类果品更有利于储存与流通,卖相也较好。对于八角二氧化硫残留量,在2006年版八角国家标准中曾规定应小于0.03 g/kg,而现行2016版国家标准则没提及硫化物限制性指标,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关于弯曲乳杆菌等24种“三新食品”的公告》(2019年第2号)中,将GB 2760—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适用范围扩大到香辛料及粉(仅限八角,食品分类号12.09.01),明确了八角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超过0.15 g/kg,此举为规范八角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茴油是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产品,是国际市场的紧俏商品,主要销往法国、美国、新加坡等5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法国和美国是茴油的最大消费国。为了规范茴油质量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我国制定了有关八角茴油的质量标准,目前主要有国际标准ISO 11016—1999《中国八角茴香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1886.140—2015《食品添加剂八角茴香油》和国家标准GB/T15068—2008《八角茴香(精)油》,对茴油产品的色状、香气、相对密度、折光指数、旋光度、溶混度、冻点、特征组分含量等指标进行了具体规定。近年来,随着八角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八角产品越来越丰富,我国也逐渐扩大八角新产品的技术标准覆盖面,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8354—2012《食品添加剂大茴香醛》和GB 1886.284—2016《食品添加剂覆盆子酮》,以及有关八角内含成分产品的企业标准QB/T 4644—2014《草蒿脑》和广西地方标准DB45/T 771—2011《莽草酸》。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生物质化学工程》2020年11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历时近三年,伟业计量最终成功研制并终审通过了34种生物元素分析 (其中28个国家一级 、6个国家二级 )本期为大家带来第3系列——菜叶类生物元素分析 ,此类 可以满足农产品与食品营养、安全以及农业、环境、地质等领域中生物类样品化学成分分析的检测需要。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