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茶的香气品质是茶叶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的综合效应,茶叶香型的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审评人员根据筛选的7个香气属性对不同杀青温度处理的茶样进行香气感官评价,其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杀青温度制得茶样在花香、青草气、清香、甜香属性上差异显著,而在煮板栗香、嫩香属性上得分不显著(P<0.05)。D在青草气属性中得分显著高于Z、G两处理,而在花香、煮板栗香、豆香及甜香上得分较低;Z处理在甜香属性上显著高于D、G两处理,G处理在花香分属性上得分显著高于D、Z两处理,且在清香、板栗香、豆香上得分最高。此外,各处理在豆香、板栗香属性上得分虽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D、Z、G三处理在这些香气属性上得分均呈上升趋势。倪德江等报道、随着杀青程度增加,茶叶香气形成显著,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以成品茶样品和鲜叶及感官审评得分作为分析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感官属性进行分析,以更加直观地对香属性和各茶样之间的关系进行表征。主成分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累计载荷量96%,能很好解释变量原始信息。由图1可知,鲜叶、D处理与青草气、嫩香属性均处于X轴的左边,青草气与D均处于第3象限内,距离较近,说明D与青草气相关性较大;而Z、G两处理与甜香、花香、豆香、板栗香、清香属性均在X轴的右边,其中G与花香属性相关性较高。PCA分析能较好的解释感官审评结果,即D具有明显青草气,G处理具有明显花香,Z处理各香气表现较为均衡。并且甜香、板栗香、豆香在载荷图上相距很近,说明这些香气属性存在较高相关性。
HS-SPME-GCMS分析结果如表所示,样品总共检测出化合物67种,包括醇类23种,醛类15种、碳氢类13种,酮类6种,酯类10种。
鲜叶中共检测出51种化合物,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的香叶醇((392.56±4.82)μg/kg),其次依次为苯乙醇((229.47±6.79)μg/kg)、水杨酸甲酯((209.95±12.87)μg/kg)、氧化芳樟醇Ⅰ((151.49±9.09)μg/kg)、芳樟醇((123.92±12.38)μg/kg)、(Z)-3-己烯-1-醇((115.5±3.15)μg/kg)、氧化芳樟醇Ⅱ((114.63±1.06)μg/kg)、苯甲醇((70.9±10.74)μg/kg)、香叶醛((45.61±7.80)μg/kg)、正己醛((33.02±2.96)μg/kg)、间二甲苯((28.55±7.98)μg/kg)。
D共检测出55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依次为香叶醇((348.21±24.79)μg/kg)、苯乙醇((141.51±7.70)μg/kg)、氧化芳樟醇Ⅰ((97.19±7.85)μg/kg)、氧化芳樟醇Ⅱ((75.05±7.32)μg/kg)、芳樟醇((47.31±16.36)μg/kg)、水杨酸甲酯((39.64±9.54)μg/kg)、乙酸丁酯((25.93±6.71)μg/kg)、(Z)-3-己烯-1-醇((20.54±0.88)μg/kg)、正戊醇((17.69±2.31)μg/kg)。
Z共检测出57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依次为:香叶醇((242.36±21.15)μg/kg)、苯乙醇((114.1±26.94)μg/kg)、氧化芳樟醇Ⅰ((74.53±17.13)μg/kg)、氧化芳樟醇Ⅱ((61.79±14.94)μg/kg)、水杨酸甲酯((35.09±12.83)μg/kg)、芳樟醇((47.04±9.47)μg/kg)、苯甲醇((27.54±8.33)μg/kg)、乙酸丁酯((22.56±5.05)μg/kg)、(Z)-3-己烯-1-醇((20.09±2.21)μg/kg)、δ-杜松烯((12.41±2.82)μg/kg)。
G共检测出52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依次为:香叶醇((101.2±4.22)μg/kg)、苯乙醇((80.45±7.03)μg/kg)、氧化芳樟醇Ⅰ((46.18±3.86)μg/kg)、氧化芳樟醇Ⅱ((37.97±3.77)μg/kg)、芳樟醇((24.81±3.52)μg/kg)、正戊醇((19.96±3.51)μg/kg)、水杨酸甲酯((19.33±3.33)μg/kg)、乙酸丁酯((11.82±1.37)μg/kg)、(Z)-3-己烯-1-醇((11.22±1.04)μg/kg)、苯甲醇((11.22±0.75)μg/kg)、氧化芳樟醇Ⅳ((10.05±0.63)μg/kg)。
醇、醛、酯类化合物在不同杀青温度下均呈现明显降低。C6醇是茶叶中的青味主要来源,这类化合物大多沸点较低,在热加工时易挥发,随杀青温度升高,散失程度也随之增大本研究中,鲜叶中C6以(Z)-3-己烯-1-醇含量最高,D、Z、G三处理(Z)-3-己烯-1-醇含量较鲜叶(209.95μg/kg)分别降低了82.21%、83.60%、90.28%。研究证明,鲜叶中(Z)-3-己烯-1-醇含量较高故呈现“青臭”,而经过热加工后,(Z)-3-己烯-1-醇的散失使得茶叶清香等其他香气属性得以体现,这与本研究中定量描述分析结果中青臭气、清香的属性得分表现一致。
芳樟醇、氧化芳樟醇Ⅱ、氧化芳樟醇Ⅰ、苯乙醇、香叶醇在成品茶中含量较鲜叶均明显也降低,并且在D中含量最高,在Z中含量次之,在G中含量最低。这些化合物均已被证明是绿茶呈香的重要组分,芳樟醇是茶叶中的典型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糖苷水解,ZHU等研究证明,芳樟醇不仅是西湖龙井茶中的主要化合物,也是板栗香绿茶的关键化合物。本研究中D、Z、G三处理芳樟醇变化趋势明显,其含量分别为47.31、47.04、24.81μg/kg,较鲜叶(123.92μg/kg)分别降低了61.82%、62.04%、79.98%。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食品与发酵工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近日,网红奶茶品牌蜜雪冰城郑州多家门店被曝存在篡改开封配料有效期、使用隔夜茶汤奶浆半成品等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门店已停业整顿。这次事件影响严重,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了解更多> >建立了基于分散固相萃取的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用于同时测定食品接触用纸中的6种季铵盐类抑菌剂。该方法集萃取和净化于一体,样品在超声辅助下经甲醇提取,N-丙基乙二胺(primarvsecondanfamine,PSA)净化后过有机膜即可上机分析。用BrownleeSPPC18柱分离,5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5mmol/L乙酸铵甲醇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外标法定量。
了解更多> >该研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温度杀青制得的样品进行香气感官品质评价,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样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并计算化合物气味活性值以比较不同杀青温度对绿茶香型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各香气属性相关,阈值较低的化合物是绿茶香型差异的关键如芳樟醇、香叶醇、β-环柠檬醛等;270、320、370℃杀青温度制得样品分别呈现明显的青气,甜香,清香和花香。不同杀青温度可通过影响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和相对含量以实现不同香型绿茶的加工。
了解更多> >该研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温度杀青制得的样品进行香气感官品质评价,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样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并计算化合物气味活性值以比较不同杀青温度对绿茶香型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各香气属性相关,阈值较低的化合物是绿茶香型差异的关键如芳樟醇、香叶醇、β-环柠檬醛等;270、320、370℃杀青温度制得样品分别呈现明显的青气,甜香,清香和花香。不同杀青温度可通过影响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和相对含量以实现不同香型绿茶的加工。
了解更多> >该研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温度杀青制得的样品进行香气感官品质评价,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样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并计算化合物气味活性值以比较不同杀青温度对绿茶香型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各香气属性相关,阈值较低的化合物是绿茶香型差异的关键如芳樟醇、香叶醇、β-环柠檬醛等;270、320、370℃杀青温度制得样品分别呈现明显的青气,甜香,清香和花香。不同杀青温度可通过影响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和相对含量以实现不同香型绿茶的加工。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