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污泥膨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活性污泥系统的两大主要活性物质——丝状菌和活性菌胶团。
丝状菌作为活性污泥的骨架,与细菌组成的菌胶团系统,两者相互制衡、和平共处的,成为水处理量大功臣。
但当丝状菌过度繁殖之后,会抑制活性菌胶团,活性污泥的平衡系统遭到破坏,就导致了污泥膨胀。这种污泥膨胀属于因丝状菌异常增殖所导致的丝状菌膨胀。
另一种为非丝状菌膨胀,是菌胶团细菌生理活动异常导致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恶化。
非丝状菌膨胀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于进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太多,使污泥负荷F/M太高,而氮、磷等营养物质又太少,或者混合液内溶解氧不足。
第二种非丝状菌膨胀是进水中含有较多的毒性物质,导致活性污泥中毒,细菌不能分泌出足够量的粘性物质基础,形不成絮体,从而也无法在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最终导致污泥解体。
事实上,90%以上的污泥膨胀是由丝状菌引起,只有不到10%的是由非丝状菌引起的。
导致丝状菌的过度繁殖的原因
(1)有机物入侵,超出系统负荷。
(2)系统中的溶解氧过低(DO<0.7~2mg/L)。
(3)进水的化学条件发生变化。
①营养条件。当P含量不足,C/N升高时,丝状菌处于绝对的优势。
②硫化物的影响。过多的化粪池腐化水及粪便废水进入生物处理系统,会造成污泥膨胀。含硫化物的造纸废水,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一般是加5~10mL/L氯加以控制或者用预曝气的方法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
③碳水化合物过多会造成膨胀。
④pH和水温的影响,pH过低,温度低于5℃或高于35℃易引起丝状菌生长。
案例分析:A/O工艺污泥膨胀现象
某化工公司A/O工艺出现污泥膨胀现象,SV30高达95%以上,出水浑浊,最终导致出水SS、NH3-N超标,处理效率极低。
病因诊断
首先镜检发现污泥中丝状物数量多,絮体细碎。其次进水水质波动大,温度高,但含碳污染物并不是太高,仍然在A/O设计处理范围之内,废水生化处理系统温度尚未超过40℃,判定此次污泥膨胀为丝状菌引起。
随后,分别从溶解氧、冲击负荷和进水化学条件的变化上进行逐步分析确定。
1、分析溶解氧数据可知,O段溶解氧大于2mg/L,A段溶解氧小于0.5mg/L,符合A/O工艺设计要求。不存在溶解氧过低引起的丝状菌过度繁殖原因;
2、从冲击负荷考虑,此厂排放的废水中极易因蒸馏不彻底醇类超标,直接排入废水调节池内(调节池有效容积600m3,停留时间12h)势必会引起废水生化阶段进水水质的波动;
3、然后再从进水化学条件变化来分析,取样分析进水中的磷含量5.96mg/L,不存在营养失调。分析进水H2S含量,最高19.8mg/L,一般在10mg/L左右,稍微高于A/O设计进水指标。
4、最后分析pH和水温的影响,pH 在6~9,一般认为pH 低于6时,菌胶团生长受到限制,而丝状菌繁殖处于优势。温度低于5℃或高于35℃易引起丝状菌过度生长。
此化工废水处理厂随着产量的提高,废水的温度也提高,O 段的温度在37℃左右,A 段更高,这种条件不利于菌胶团的生长,而丝状菌对于恶劣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产生了过度繁殖,最终导致了污泥膨胀。
对症下药
由于此次膨胀为丝状菌污泥膨胀,根据产生诱因与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消除。
1、首先将进水温度降低,保证生化段低于35℃。
2、投药处理,杀灭丝状菌的药剂有氯、臭氧、过氧化氢等。有效氯为10~20mg/L时,就能够有效杀灭球衣菌,贝代硫菌高于20mg/L时,会对絮体的形成产生不利,利用现有的循环水含氯杀菌剂进行投加,根据生化段有效容积3800m3计,应投加杀菌剂38~76kg,连续试验两次分析SV30仍在95%左右。
3、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在曝气池的入口处投加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效果不太明显。
4、加大系统排泥量,MLSS由5000mg/L左右逐步降低至3000mg/L左右,MLVSS由3000mg/L逐步降低至1800mg/L左右,虽然SV30相应也有所下降,约70%左右,但SVI也在230mL/g以上,故膨胀问题并没有解决,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生化条件的调整来改善。
5、接种新泥,改善生化系统中菌群结构。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泥后,当MLSS降低至1000mg/L,又投加了新的活性污泥,经过一周的调整后,系统逐渐趋于正常。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