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转运系数是评价苦荞对Cd的转运能力及分配情况的重要依据,以TFF-T表征Cd从地下部分转移到地上茎、叶部分的能力,以TFY-Z表征Cd从颖壳部分转移到籽粒部分的能力,以TFF-U表征Cd从地下部分转移到地上部分的能力,以TFT-Z表征Cd从茎、叶部分转移到籽粒部分的能力。结果如图2所示,7个苦荞品种不同部位转运系数表现为TFF-T>TFF-U>TFY-Z>TFT-Z,茎叶部分对Cd的转运系数(TFF-T)在1.0水平左右,黔黑苦1号、黔苦2号、3号及5号的TFF-T大于1水平,其中以黔苦2号苦荞茎叶部分对Cd的转运能力最强;Cd从颖壳向籽粒转运系数(TFY-Z)在0.36~0.61之间,黔苦2号与黔苦6号的TFY-Z大于0.5水平,表明籽粒Cd来源与颖壳有很大的关系。7个苦荞地上部分对Cd转运系数(TFF-U)在0.46~0.89之间,Cd从茎叶部向籽粒部的转运系数(TFT-Z)在0.18~0.36之间,TFF-U与TFT-Z相差最大在黔苦2号,TFF-T与TFT-Z相差最大在黔黑苦1号,分别相差5倍和13.8倍。
作物的不同基因对Cd耐受性和敏感性不同,在Cd的胁迫下,作物体内酶活性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品种作物各部位对Cd的解毒能力不一致,从而表现出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间对Cd的积累能力存在差异。本研究的7个苦荞品种间也呈现出显著基因型差异,如表3所示,这种差异主要集中在根和籽粒两个部位,这为苦荞低Cd积累品种筛选工作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低Cd积累品种植物会将Cd积累在根部,通过茎、叶部阻拦从而降低籽粒Cd含量,故苦荞低Cd积累品种筛选主要以籽粒Cd含量、对Cd的富集转运能力作为依据。结合表3、表5和图2来看,在研究的7个苦荞品种中,苦荞对Cd的富集、转运系数皆小于1,茎叶部分对Cd向上迁移的阻拦效果明显,其中黔黑苦1号、黔苦3号苦荞籽粒对Cd的积累量并列最低,且富集转运能力最弱。为进一步加强Cd低积累苦荞品种的筛选依据,图1将7个苦荞品种植株与籽粒Cd积累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黔黑苦1号和黔苦3号苦荞品种的植株与籽粒部分Cd积累量较低,被列为较低值类;表明黔黑苦1号和黔苦3号可作为低Cd积累苦荞品种。
贵州属中国西南喀斯特中心区域,碳酸盐广泛分布,区域碳酸盐岩上发育的石灰(岩)土背景值达1.115 mg/kg,受自然高Cd背景值与人为Cd输入的多重叠加,贵州省Cd污染情况极为严重,成为土壤Cd超标高风险区域。由于贵州省耕地土壤资源匮乏,土壤肥力差,只能选择边生产边修复的形式来控制土壤污染,低风险品种作物的发掘对该地受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与农作物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供试7个苦荞品种籽粒Cd超标率达100%,选出的黔黑苦1号与黔苦3号苦荞品种籽粒Cd含量皆为0.12 mg/kg,未达到国家谷物食品安全限值标准0.1 mg/kg(GB 2762-2017),不适宜在试验地中、高度Cd污染区域种植,是否适宜在轻度Cd污染上种植还需进一步研究。当地部门应考虑通过试验研究引入外来低Cd积累苦荞品种,或通过土壤Cd钝化、叶面阻隔等系列污染防治措施来保证苦荞的安全生产。本试验涉及到的苦荞品种仅为当地主栽品种,数量有限,筛选出的黔黑苦1号与黔苦3号仅代表供试7个苦荞品种中相对Cd积累能力较弱的品种,在这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入更多的外来苦荞品种,选育出适宜当地各类程度Cd污染土壤种植的苦荞品种。
富集转运能力是解析Cd在植物体内分配情况的主要依据,供试7个苦荞品种不同部位对Cd的富集能力表现出叶>茎≈根>颖壳>籽粒的特征,根、茎、叶对Cd的富集能力要远大于颖壳、籽粒。Cd从苦荞根部转运至茎叶的转运系数是从茎叶转运至籽粒的8.2倍,值得注意的是,Cd从颖壳至籽粒的转运系数达0.5左右,达到中等强度水平,表明Cd在苦荞茎叶部向上迁移的过程中,颖壳对Cd迁移至籽粒部分的阻拦能力较差。本研究中7个苦荞地上部分对Cd的富集、转运系数皆在0.6左右水平,达到Cd中度富集水平。结合表5和图2,苦荞主要将Cd积累在根、茎、叶部位,这一结果与同为禾谷类的其他作物区别较大。符云聪等总结国内外文献,发现小麦不同部位Cd富集顺序为根>叶>茎>籽粒,且小麦主要将Cd富集在根部;薛忠财等在研究高粱对农田Cd污染修复潜力中发现高粱不同部位Cd富集顺序为根>叶>茎>籽粒,高粱主要将Cd富集在根部,这一特性与小麦相似。杨寒雯等研究水稻Cd富集转运特征中显示水稻不同部位Cd富集顺序为根>茎>叶>籽粒,水稻根部是富集Cd的主要场所。与高粱、水稻、小麦相比,苦荞对Cd具有更高富集转运能力,可食部位更容易受到Cd污染,在受Cd污染土壤上进行苦荞生产时,要特别注意苦荞籽粒安全问题。
1)低Cd积累苦荞品种选育对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筛选出的低Cd积累苦荞品种不适宜试验区域Cd中、高污染地区种植。7个苦荞籽粒Cd超标率为100%,当地部门应关注苦荞Cd超标问题,加强选育适宜该地区种植的低Cd积累苦荞品种。
2)Cd主要富集在苦荞叶、根、茎部位,并呈现出叶>根≈茎>颖壳>籽粒的富集顺序,苦荞对Cd的富集转运能力高于同为禾谷作物的水稻、高粱、小麦,可食部位更容易受到Cd的污染。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地球与环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重金属是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受到污染的土壤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降解。随着工业化进程,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例如,化学工业制造、金属矿山开采、日常生活废水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逐渐增加。土壤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后不断迁移,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稻米中重金属镉污染,引起了社会对稻米品质质量安全的广泛关注。为了降低稻米中镉污染风险,地方政府耗费大量的财力在水稻收割前后开展稻米和土壤中重金属镉的风险评估。
了解更多> >土壤中的全碳是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总和,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全碳含量是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中必测项目。探究土壤中全碳的含量有利于确定土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向。本实验应用高频红外碳硫仪,探究了样品称样质量、纯铁助熔剂和钨锡混合助熔剂两者添加顺序以及加入质量对结果的影响,并通过国家一级 对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进行验证。
了解更多> >在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中,从样品采集、运输流转到实验室分析,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质量控制措施应覆盖土壤环境监测过程每一环节。本文分析了土壤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提升监测质量,提供公正、准确、有效的监测数据,为土壤管理、污染源控制、土壤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为土壤防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了解更多> >土壤是动植物活动以及微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各类化工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人类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堆放,农业化学物质的施用,以及人类采矿活动产生的废弃物露天堆放淋溶等,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重金属污染物具有隐蔽性高、易积累、难以迁移及危害效果显著等特点,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更大。土壤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及抗侵蚀能力,但进入土壤的污染物
了解更多>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研究提出的生态土壤修复方法创造性选用的特定复配交联剂能够更好地对石花菜进行结构修饰,进而提高石花菜的吸附容量和吸附效率,实现重金属的最佳稳定化。从测试方法和对比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的效果数据可以看出,并非任意的两种交联剂复配均能达到理想的修饰效果(对比方法一和方法二),本研究创造性选用的两种特定的交联剂能够发生协同结构修饰的技术效果(详见测试方法),而现有技术中大部分交联剂复配仅为加和效应,甚至为负协同效应。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