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从清炖牛肉香精中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烃类1种,醛类2种,醇类3种,酯类6种,酮类5种,酸类8种,醚类2种,杂环类化合物11种,其他化合物4种,其中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其他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利用嗅觉检测频率法121,可以从表3中确定清炖香精9种关键性风味成分:大茴香醛、2,5-二甲基吡嗪、茴香脑、-乙酰基吡咯、愈创木酚、2-乙基-6-甲基吡嗪、苯甲醛、α-松油醇、4-甲基-5-羟乙基噻唑。
烃类化合物在清炖牛肉香精中检测到一种为α-水芹烯。烃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脂肪酸烷基自由基的均裂,这些化合物呈味阈值较低,在香辛料中含量丰富。吴晶晶等人检测出α-水芹烯和柠檬烯是对八角茴香油挥发性成分贡献较大的化合物。本研究中也检测到,这可能与本研究中加入的八角等香辛料有关。
醛类化合物在清炖牛肉香精中检测到2种,分别为苯甲醛和茴香醛,其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风味成分的12.12%。醛类化合物主要在脂肪氧化和氨基酸反应过程中生成。醛类化合物不仅阈值较低,还能够提供类似青香和坚果的芳香气味,其中苯甲醛具有杏仁、坚果香气,可能来自于苯丙氨酸的降解,也可能来自于配方中添加的香辛料。醛类化合物对清炖牛肉香精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贡献较大。
醇类化合物在清炖牛肉香精中检测到3种,分别为α-松油醇、苯乙醇、4-甲氧基苄醇,其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风味成分的0.64%。醇类化合物风味阈值较低,对形成肉类风味具有一定的作用。
酯类化合物在清炖牛肉香精中检测到6种,其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风味成分的0.99%。酯类化合物是由脂肪氧化产生的醇和游离脂肪酸相互作用形成的,呈现果香、青香、木香,可能来源于各种醇和酸的酯化作用。但由于酯类化合物的挥发性较弱,仅对整体风味有微调作用。
酮类化合物在清炖牛肉香精中检测到5种,其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风味成分的2.08%。其中在清炖牛肉香精中检测到的姜酮,具有姜的辣味、辛香等气息,这可能与本研究中加入的姜有关。
酸类化合物在清炖牛肉香精中检测到8种,其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风味成分的4.40%。但酸类物质的香味阈值较高,对香精的主要风味物质贡献不大。
杂环化合物中如呋喃硫醇、硫醚与二硫醚等含硫化合物具有典型的肉香特征。从表2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清炖牛肉香精中检测到的杂环化合物成分有11种,其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风味成分的36.69%。呋喃类化合物主要伴有似焦糖味、甜味、水果味、坚果味、肉味和焦味气味,具有增香的作用。而噻唑类化合物是烤和炸肉类风味的重要组分,阈值很低,具坚果香。3-呋喃甲醛、2,5-二甲基吡嗪以及4-甲基-5-羟乙基噻唑等杂环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肉香味。2-乙酰基吡咯具有核桃、烤面包和炒榛子以及鱼样的香气,4-甲基-5-羟乙基噻唑,其是硫胺素的热降解产物,具有坚果豆香、肉香,2-乙酰基呋喃具有坚果香、焦糖香。杂环化合物对肉香味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其他化合物在清炖牛肉香精中检测到4种,其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风味成分的27.02%,分别为草蒿脑、茴香脑、愈创木酚。茴香脑在香辛料中特别是八角、小茴香、大茴香中含量较多,这些与热反应时加入的香辛料有关。
从清炖牛肉香精中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烃类1种,醛类2种,醇类3种,酯类6种,酮类5种,酸类8种,醚类2种,杂环类化合物11种,其他化合物4种,其中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其他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GC-O确定清炖香精9种关键性风味成分:大茴香醛、2,5-二甲基吡嗪、茴香脑、2-乙酰基吡咯、愈创木酚、2-乙基-6-甲基吡嗪、苯甲醛、α-松油醇、4-甲基-5-羟乙基噻唑。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食品添加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2-乙酰基吡咯,4-甲基-5-羟乙基噻唑,5-二甲基吡嗪,3-呋喃甲醛
本期新品推荐:32种金属元素混合 、23种金属元素混合标准溶液、24种金属元素混合 、28种金属元素混合溶液 本 可作为工作标准,用于日常分析和检测;也可用于检测方法评价等实验室质量控制。
了解更多> >食源性病毒是以食物为载体,导致人类患病的病毒。常见的食源性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人星状病毒等,流行范围广、传染性强、易产生暴发流行,引起严重腹泻等症状,不但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制约我国食品贸易发展。鉴于病毒特性的限制,贝类中食源性病毒的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即荧光PCR方法,这3种病毒属于RNA病毒,其中诺如病毒无法人工培养,因此研究制备与PCR方法配套使用的阳性对照定量 就显得尤为重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