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在1930年被发现之时,抑肽酶仅作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用于实验室研究和减少人肺损伤的临床研究,其适用范围还相当狭窄。经过八十多年的研究,现在抑肽酶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矫形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和妇科等多科室的疾病治疗中。
抑肽酶属于生物酶制剂,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其不良反应较少,且发生率低,对肝、肾功能几乎没有不良影响,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抑肽酶在肝脏外科的临床研究还相对落后,临床应用相对局限。现就近年来抑肽酶在肝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抑肽酶在肝癌治疗中主要起到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作用。肝癌的外科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而减少围术期的出血量和输血量对于患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抑肽酶可较明显稳定患者术后血凝状态,减少出血。肝癌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其血流动力学改变较大,主要表现为血液存在高凝、高黏滞的状态。这种不稳定的血流状态也会促使癌细胞的转移、着床和手术区域的残留,加重加快肿瘤的发展。
抑肽酶稳定凝血、纠正肝癌高凝状态的功能在肝癌治疗,尤其是外科肝癌治疗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应用抑肽酶时,皿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浓度减低,凝血酶产生减少。同时,抑肽酶可使凝血因子消耗减少,降低血管通透性,显著延长凝血时间。因此,抑肽酶对接触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的激活均起到了阻断作用。这些作用增强了抑肽酶在肝癌常规治疗中的使用价值。
肝移植术中,供体肝脏会面临长时间的缺血缺氧状态,通过低氧诱导因子等相关因子的激活,引起一系列缺氧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线粒体变形、肿胀、功能丧失,细胞膜磷脂分解,最终导致组织细胞损伤。许多凝血因子都产生于肝脏,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可发生凝血障碍、纤溶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肝移植时,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常涉及到的病理生理变化。
在原肝的血流阻断、血管的处理、新肝循环的建立等过程中,患者会因各种原因而大量失血,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体液大量丢失,使循环系统稳定性下降。这时会出现以循环系统阻力降低和血压降低为主要特点的再灌注综合征。临床上,常给予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使心脏收缩力上升,心脏、肝、肾、脑等重要器官血管扩张和皮肤、黏膜的血管收缩,同时输入大量库存血来维持循环的稳定,进而保证组织器官的充分灌注,这样也较易引起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食品科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300 积分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