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好友领红包

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 
/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 
定级证书
  • 豫南检测资质认定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伟业计量高企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困境与出路

酱油-会员头像-m.cellulartx.com伟业计量
酱油 2019-07-10 20:57 评论( 1 ) 浏览( 4474 )

中药材加工是对药材的系统性技术处理。按照加工目的和流程的不同,依次可分为中药材产地加工(成品是中药材)、中药材炮制加工(成品是中药饮片)、中药材深加工(成品是中成药)三个部分。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指出:“中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是影响中药材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的关键环节。”

但现实中,中药材的产地加工却是中药材产业链条中的最薄弱的环节,处境十分尴尬,严重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一、概述

中药材产地加工,又称为“产地初加工”,是中药材加工的基础阶段。

1、产地加工的意义

因中草药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导致药用的有效成分流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除少数药材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初加工。

因此,按照一定或特殊的加工工艺,将药材在产地进行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加工后的药材,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

另外,在初加工时按照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药用功效。所以说产地加工是药材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中药材产业链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产地加工的目的

去除非药用部位和杂质,分离不同药用部位,改变药材质地,杀酶保苷,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产生新的活性成分,分成不同规格等级的干燥药材利于贮藏和运输。经过产地加工的中药材一般应达到形体完整、含水量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改变味道及有效成分少破坏或损失等要求。

3、产地加工的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储运销售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产地加工(清洗除杂、刮皮抽心、趁鲜切制、日晒烘干、分级划等、分类包装等),所得成品为中药材。

二、现状与问题

国家药监局对产地初加工的定义是:“中药材药用部分采收后,经过拣选、清洗、切制或修整等适宜的加工”,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明确了64种允许产地初加工品种目录,否则就是违法生产饮片,但由于该规定对初加工标准界定模糊,又与中药行业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不符,因而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能,现实与规定相差甚远。

1、产地加工历史悠久基础薄弱

从历史传承上看,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其历史文化极为悠久。全国960万平方公里,何处不产药材? 有药材生产就有产地加工!

全国30个省的道地药材产地,许多产地加工情况触目惊心。由于产地加工门槛低,因此许多地方的产地加工规模小、设备单一、没技术胡乱加工、卫生差、条件简陋、没标准,完全处于无人监管,利益为大的境况。

2、农副产品的定位尴尬

中药材是农副产品。目前国家针对产地加工的文件很少、缺少标准规范、研究人员与协会组织。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目前中药材归于农副产品管理,对一些加工需要耗时费工、加工原理不清晰的药材,农民因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不按规范来加工与处理,所以说按农副产品管理中药,只会使中医药遭受灭顶之灾!

3、模糊地带监管盲区

中药材在产地是农副产品,加工成饮片是药材。国家多个部委在管理,但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难实施。比如甘草加工后是饮片,是砍片,还是片状原药材,谁来判定又怎么判定?对于遍布城乡的“地下饮片加工”生产,参与者众多数以亿计,基本上全是农民,社会和主管部门也许知之甚少。但只要是中药圈里人,对此现象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是公开的秘密。产地加工的监管属于模糊地带与监管盲区,即便是发现问题又能怎么处罚,他们全是农民最多还是回家种地,监管部门无法监管也屡禁不止。

4、不合法却真实存在

按道理中药饮片必须是在GMP认证的工厂中加工才合法,但现实确是有证、无证均在加工。隐形的“地下饮片加工”遍布城乡,参与人群成千上万。打着产地初加工名号,实则进行饮片加工的“野鸡加工厂”遍地开花,在亳州、安国、禹州、廉桥等地长期广泛存在,而在广大产区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比如吉林抚松,内蒙赤峰,甘肃陇西、首阳、宕昌、渭源、岷县、瓜州,安徽太和、金寨、岳西,浙江磐安等等。他们没有GMP认证,没有生产许可证;也不纳税,生产总值也没有统计到GDP之中,是真正的“地下潜龙经济”。他们的加工成本低,总体生产规模支撑着大半中药饮片的生产供给,成为大多数正规饮片生产企业的“前处理车间”或生产商。就以安国和亳州这两个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为例,当地规模化的、有GMP认证的饮片厂有500家左右,而家庭作坊与合伙制的小饮片加工则数以万计,大多散落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个个村庄,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专业的黄芩村、沙参村、射干村、白芍村、桔梗村等等。

例如:安国齐村位于安国北15里,以加工交易甘草而知名(见下图),年加工的甘草饮片近万吨,占到全国甘草饮片销量的60%以上,支撑着全国的甘草饮片加工市场。在加工户的院子里、拖拉机上、棚子下面,都堆放着甘草;有红皮的也有黄皮的,粗细不等,长短不一。市场需要的所有规格等级,他们都能加工保证供货。村里人分工合作,负责采购的跑遍全国,甚至前往产甘草的邻国购买甘草;负责加工的在家里切片;负责推销的跑市场卖饮片;时间越长名气越大,买主和卖主两端的环节就主动寻村上门对接,生意火爆。这一家一户,分个看并不显眼,他们合作起来却是规模非常大的巨龙,这就是典型的饮片加工专业村。

5、隐形存在是被逼无耐

改革开放中药材市场的诞生,家庭和合伙的小饮片加工企业伴随产生,九十年代中药学习西药,定性饮片加工必须GMP认证,无证为非法生产。这样,有资本实力的投资建厂,认证GMP。而绝大多数加工户没有这个实力,拿不下GMP证书。于是,大饮片厂升级了,而小加工户却失去了身份,不能再切片了。按说他们该步入了绝境,应该转行消失,该把市场分额让给经过认证的企业,这也是当初规范中药饮片生产的初衷。但现实却是,小加工户仍然是该切的切该卖的卖,只是没有身份。你可以说他们转入地下,变成一条潜龙;你也可以说他们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不一样。如此,就有了中药材饮片加工生产这样不被认可的隐形产业链条,并成为饮片生产前端的重要支撑。

6、“地上”“地下”分工合作

小户有小户的劣势,不合法就就没有正规出货渠道。当然,小有小的优势,喝着白粥,住着自家庭院,使用简单的机械切制饮片,甚至劳动力不计入成本。于是,费用少,成本低,效率高,对市场反映灵活。经过GMP认证的大厂,要承担厂房设备、库房、烘干房、化验检测设备仪器、工作人员等一系列费用,这样操作起来费用大、成本高、效益低。当然,大有大的优势,“有证、有票、有红帽子”就能进入医院、零售和药厂,也就是有了终端销售权。就这样,原本狭路相逢的竞争对手,在市场的选择下,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放弃劣势,变成产业链条上的合作伙伴。大厂放弃加工,直接收购小户饮片;小户只专注加工,放弃终端销售权,把加工的饮片卖给大厂;大厂专注质检,有证卖货;小户专注药材加工饮片,谁都没有吃掉谁。就这样,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分工、一分为二,更加专业化。这样的分工和专业化,让国内的饮片生产暂时保持相对的平衡。

7、饮片企业空心化

当前的现实是,多数中药饮片厂只生产几种或几十种饮片,早已沦落为农民加工饮片的分包装商,大多数饮片的加工机械成为摆设,都是产地加工后到饮片厂换个包装,因为自己加工成本高赔钱,这就是现实。现在若完全按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严格检查,我国目前所有的饮片厂,合格的将会很少。比如甘草、党参、棉芪、川芎等几个大品种,当前自己加工的饮片厂恐怕很少。前饮片厂产能远远过剩,砍掉一半也能保证供应。

三、问题怎么解决?

产地加工是道地药材道地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且直接影响道地药材体系的形成。加工环节如果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后期流通,检测环节再规范,也无法从根本上弥补与解决其质量问题。

1、产地加工的优势与重要性

药材在产地直接加工,有很多优势,对保障中药材质量非常重要。但现实中的产地加工却是中药材产业链条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与产业瓶颈。

A、趁鲜加工可减少有效成分流失。

历史与现实都证明多数中药饮片趁鲜加工,质量肯定要优于后期浸泡软化再加工的,至少不会导致有效成分无谓流失。例如,甘草、黄芪、泽泻、川芎等药材,晒干后拉到饮片厂再加工时,必须经过长时间水润甚至浸泡才能切得动,必然导致有效成分流失。

B、在产地加工可大幅降低劳力成本。

目前在我国,中药材主产区多数处于偏远农村,劳力成本低廉,远比在城市用工合算得多。在产地初加工可大幅降低劳力成本,同时还能为广大贫困地区创造就业,增加收入。

C、在产地净化选切可降低物流成本。

中药材在产地进行修整筛选和切制加工,再进入流通环节,显然要比原药材直接流通更高效实惠。否则既大大增加物流成本,又为城市制造大量工业垃圾。

D、符合中医文化特征与“工匠精神”.

中药是有灵魂、有内涵、有文化传承的健康产品。“槟榔108片一粒马钱子206片” 的精湛技艺,不可能是工业生产线上能生产出来的。全部用现代化的工业加工,粗暴的将传统饮片切制工艺逼向穷途末路,必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史上的悲剧,更不利于中药品质的提升。

2、质量把关必须从源头做起

质量关必须从源头开始,从各个细节入手,产地加工厂必须与道地产地的多个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合作,逐渐实现订单种植与订单加工,力争做到十个统一:统一种子基源与产地道地;统一土壤监测与使用有机肥;统一种植枝术与田间管理;统一管控生长年限与采收时间;统一采挖枝术与保鲜运输;统一产地加工标准与包装标签;统一质量检测与储存养护;统一流通标准与交易代码;统一物流配送与全程监控;统一溯源编码,实现全程可追溯。从而保证药材质量可管可控、安全放心、优质优价。

3、产地加工应加速推广新技术

产地加工机械化与新技术的应用,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比其它行业明显落后。随着种植基地和连片种植的不断形成与扩大,新机械、新技术将被越来越重视,东北、内蒙、甘肃等地的机械化作业程度越来越高。产地加工设备近年发展迅猛,清洗、分拣、烘干、脱皮、筛选、装缷、搬运等机械设备多、型号全,尤其是节能环保,轻便简洁的设备越来越受欢迎。

4、成立专家团队制定加工工艺规范加工标准

国家应该成立中药材道地产地加工协会与专家团队,由专家团队带课题深入产地,认真研究药材自身的特殊性、适宜的加工方式方法和加工标准,并开发配备的专用加工设备,制定出实用的加工工艺与作业流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成果与标准可向国家申报专利或国家标准。

5、“互联网+道地药材”

“互联网+道地药材”创新发展模式,即深入资源段建设集中药材信息、电商、初加工、仓储、溯源、标准等服务于一体电子商务基地模式。通过这样的模式,从种植、加工、仓储到贸易、物流,开展一系列规范化工作。在加工方面实行产地加厂与饮片加工一体化,示范作用明显。

首先,统一管理药农、合作社进行生产。建设符合GAP标准的种植基地,提倡有机肥的使用,提高药材的质量。其次,按照GMP标准建设初加工厂,配备先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清洗、切片、烘干等设备,对中药材进行集约化、规范化的初加工,逐步形成中药材初加工的标准和操作规范。

建设标准化的仓库,保障存储环节的质量。再次,通过电子交易中心功能直接对接后端医药工业企业,从下单开始、客户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货物处在哪个阶段,实现从田间到药房的全程溯源。

例如,小豆中药科技(天地网)位于彭州的GAP 标准示范性种植基地配备了小气候设备、摄像头实时监控基地。农户可以下载溯源管理APP,通过拍摄照片、提交种植数据等方式,上传汇报种植情况到数据处理中心;农户也可以通过数据中心推送的信息,获取专业种植指导信息,比如说什么时候该施肥、浇水等等,进行规范化田间作业,基地本部工作人员也能实时监控地里的种植情况,医药工业也可以通过溯源APP实时监控功能看到所下订单中药材的种植情况。

6、支持先行企业、推广成功经验与模式

国家应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强化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包装、贮藏等设施建设,配套现代化加工装备,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重点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推进加工工艺创新。集成道地药材特色采收加工技术模式,制定道地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积极推进产地加厂与饮片加工一体化,重点推广应用低温冷冻干燥、节能干燥、无硫处理、气调贮藏等新技术,加强综合利用,减少药效损失,提高产品档次,对成功经验与摸式在全国推广。

四、结论与建议

产地加工历史悠久,但现实却是中药材产业链条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与产业链条的瓶颈。九十年代中药西化,饮片加工实行GMP认证,小规模的家庭产地加工站开始“隐形”,并成为饮片厂的“前处理车间”,竞争对手成了合作伙伴,“地上”“地下”分工合作,不合法却真实存在。

建议:

1.尽快出台政策,将中药材产地加工合法化;成立中药材加工协会与专家团队,研究药材加工工艺与标准,开发专用设备,制定做业流程并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2.加快构建道地药材流通网络,采取现代化物流、信息化技术、标准化控制等运营方式,大力发展道地药材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完善的道地药材流通网络。

3.尽快出台政策支持产地初加工先行企业,并总结经验全国推广,彻底改变产地加工的落后现状。

点赞图片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发表评论
楼主动态
相关推荐
推荐标物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关闭
大抽奖
请设置您的密码:
分享到微信
Baidu
map